您的位置 首页 公益

【血色丰碑·和平永续】烽烟为引,航天为炬!淞沪英魂在航天征程中的回响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网开设《血色丰碑·和平永续》专栏,追忆英烈事迹,探访抗战遗址遗迹,阐释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旨在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清晨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玻璃幕墙折射着黄浦江的粼光,一盏马灯斜倚着锈蚀的钢盔,正将我的视线拽回。1937年深秋的黄河渡口,船工们赤裸的脊梁在寒风中绷成铁弓,拉纤绳上浸着血——他们正把太原兵工厂的车床拆成零件,用羊皮筏子运往河西。此刻的上海,四行仓库的枪声已响了十七天。

硝烟漫浦江,铁骨铸防线

1937年8月13日,凌晨,第88师士兵陈树生身绑手榴弹,从四行仓库窗口纵身跃向日军坦克的瞬间,这盏马灯正照亮他身后“中国不会亡”的标语。展柜里那面布满弹孔的国旗,经纬线间凝结的暗褐血渍,至今仍能让我触摸到当年“八百壮士”升旗时,租界市民隔河流泪的震颤,他们用血肉之躯点燃民族觉醒的炬火,在纪念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结语: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恒的丰碑。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山河重整,精神永存。孤军奋战,英雄豪壮,正气浩然,彰显中华民族之尊严;孤军不孤,义举盛传,全民襄助,凝聚中华民族之力量。中国不会亡,是八百壮士的坚定信念。中国一定强,是中华儿女的奋斗梦想。勿忘壮士,铭记英雄。勿忘历史,共铸和平。”

他们冲锋的身影总会在脑海中浮现,提醒着我:山河无恙,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岁月静好,是先辈用热血铸就的勋章。循着这些血色丰碑的指引,我于2022年3月穿上军装,在新兵连的队列里读懂“中国不会亡”的分量。

从浦江烽烟,到航天征程的接力

参军第一年,我被分配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配合航天发射加注任务。这里,群山环抱,巍峨的发射塔架矗立其间,暴雨倾盆,雨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灌进衣领,我看到的是班长趴在湿滑的管路旁仔细检修;低温的寒夜,呼出的白气瞬间在眉毛上结成冰霜。我看到的是调试设备时冻僵的手,我看到的是戴着防毒面具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航天人……

我第一次看见长征火箭喷涌而出橘红色的烈焰,那炽热的火焰仿佛是来自地心的力量,托举着火箭拔地而起,当圆满发射的口号响彻指挥大厅,激动的心让我说不出话。从那之后,我全身心投入航天发射任务中。

2024年2月29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永远刻在我的生命中。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10次飞行,我们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看着火箭按照预定轨迹顺利飞行,指挥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紧紧盯着那逐渐升空的火箭,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这是我无数个日夜拼搏与奉献的见证。

薪火传新辈,山河续荣光

我离开部队已一年多。纪念馆外“抗战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时刻警醒着我。那些埋骨于淞沪战场的英魂,正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他们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血色丰碑,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不灭精魂。

暮色中的纪念碑下,我转身走出爬满青苔的石库门小巷,望着这座高楼耸立的东方大都会。我明白,所谓传承从不是个人的勋章,而是当我们站在先烈用生命铺就的土地上,能否让“中国一定强”的梦想,在乡村小学的粉笔灰里、在工匠沁入钢铁的汗渍上,在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中,生长出比白菊更坚韧的力量。

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这气概是船工肩膀的茧,是战士枪膛的热,是千年历史里每当黑暗压境时,必从大地深处涌出的星光。站在纪念碑前,不禁举起右拳,誓词穿透长空:“吾辈当承先烈志,护此山河万万年。”这声音与八十年前的枪炮声遥相呼应,在历史的长河中,凝成一曲永不落幕的民族壮歌。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立伟)

编审:张艳玲 王月博

【编辑:康土泉】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53650768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3236039147@qq.com

电话:135365076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