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香港新聞網9月15日電 全球各地近年積極推動人工智能(AI)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消息指,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提出在多方面推動AI發展,包括推動政府部門應用AI處理政務、設立基金鼓勵學校引入AI教育等。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據了解,政府已全面考慮到AI發展的潛在風險,尤其要平衡勞工就業與隱私保護等問題,在反覆考量過後,認為香港既然要走國際創科中心之路,便不能躊躇原地踏步,決定大步邁進,主動、積極擁抱AI並推動AI產業在香港發展,利用香港在AI科研和人才的優勢,要在AI政務和發展方面衝在國際前沿方陣。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已投資多間AI企業,以政府資金投入作出直接支持。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周三出爐,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社交平台發放片段,率先以AI技術生成影片,介紹發表施政報告當日,他與團隊佩戴的領呔及領巾設計。
提升工作效率 強化全球競爭力
香港大公報報道,據了解,今年施政報告將有不少篇幅聚焦AI發展,包括推動政府部門應用AI處理政務。消息人士表示,政府或會全面檢視不同部門的工作環節,研究如何應用AI提升工作效率,最重要是要利用AI推出更多便民利民服務,增加市民幸福感。除政府內部外,李家超亦希望鼓勵各行各業廣泛應用AI,以全方位提升本港創新科技水平,同時透過開拓更多AI應用場景,進一步吸引更多AI企業來港,推動產業發展。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推動數字教育。有報道指,今年會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注資和推動數字教育發展,包括設立相應基金支援AI教育學習,並訂定“人工智能素養”學習架構,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核心課程並加強教師培訓,以鞏固和提升香港學生學習能力及全球競爭力。
政府一直擁抱AI新發展趨勢,在2023年透過創新科技署轄下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支持由本地大學科研團隊成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專注研發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大語言模型。該研發中心正研發一個大語言模型及以該模型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書輔助應用程式,並由去年開始提供有關應用程式供政策局/部門員工內部試用。
倡民生教育 全方位發展AI
在施政報告諮詢期間,不少政黨及議員都提出發展人工智能的建議。民建聯建議,推動更多部門及公營機構積極採用人工智能AI等創新資訊科技方案,以減省人手及提升效率,並推動AI在公共安全、智慧海關、入境、監獄、反詐防騙等領域的應用。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黃錦輝建議,在各政策範疇體系製作垂直應用大語言模型,例如警務、工務、交通事務、社會福利等;開發教育領域垂直大語言應用模型,整合本地教育資源,構建按學科分類的本地教育大語言模型,為全港師生提供智能化教學輔助。
AI被定性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關鍵領域,許多國家均在AI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2025》顯示,中國和美國穩居第一梯隊,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近年亦紛紛在各自的專攻領域投入AI應用。
國家在AI領域迅速崛起,最新數據顯示,過去5年間,國家的AI企業數目從1400多間增至逾5000間。國務院上月底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2030年普及率超90%;到2035年,國家將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施政報告懶人包】
高級公務員責任制將有細節
香港01報道,今年發生政府物流署採購冒牌水、皇后山邨瀝青水、失職高官獲授勳,以及天水圍母女自殺引發的收回公屋機制等問題。李家超6月提出設立“高務公務員責任制”,旨在強化政府部門主管和高級公務員領導作用、提升整體治理水平的制度。
選委界議員陳紹雄在出席諮詢會後曾表示,李家超特別關注如何提高公務員效率,以及整個政府的施政效能。陳紹雄強調,要強化政府部門主管和高級公務員的領導作用。
北都辦“升格”成共識
各方面消息指出,北部都會區提速發展將是《施政報告》重點。行政長官李家超曾表示對北部都會區發展“心急如焚”,近期各政黨和議員紛紛提出不同倡議促進北都發展,包括設立高層次專責機構以打破行政壁壘,即“升格”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北都辦)、優先發展“北都大學城”帶動區域發展、引入高端高附加值產業並推行“分期補地價”等靈活土地政策。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承接願景,落實未來:北部都會區的執行與融資》研究報告,建議將現有的北都辦升格為由行政長官或財政司司長直接領導的高層次中央辦公室,專責跨部門資源協調與戰略規劃。有可能成為新一份《施政報告》對北都的改革發展方向。
公屋租置計劃小規模重推
新一份《施政報告》預計將公佈資助出售單位的新銷售安排,旨在增加富裕家庭置業機會。有傳媒報道,政府正考慮為此類買家設立特定配額,或提供額外抽籤號碼,但以往實施的“優先揀樓”措施則預計不會恢復。
另外,港府有意重推擱置了約20年的公屋租置計劃,先由房委會挑選幾條屋邨,諮詢居民是否有意買屋的意向,然後落實小規模重推計劃。以及將預留部分為發展商業用地以興建學生宿舍。
外勞比例或有變化保本地就業
今年5月至7月失業率升至3.7%,當中餐飲業升至6.4%。本地勞工認為擴大外勞輸入導致失業率攀升、雇主聘用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本地議價能力降低。勞工處自2023年9月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暫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目前計劃年限屆滿,是否叫停計劃成關注重點。
據了解,政府將進一步完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以防止濫用,確保本地工人就業為原則,但不會停止計劃。另外,預計在現有本地僱員及外勞的“2:1”輸入比例上將有著墨。
非本地生學額將提高至五成
香港要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2023年《施政報告》將政府資助專上院校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額由20%倍增至40%。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指出,港大已接近用盡40%的非本地生取錄限額。
據悉,《施政報告》將進一步放寬八大資助院校招收非本地學生的上限,非本地生學額將進一步調高至50%。教資會每年為本地生提供的1.5萬個資助學額維持不變,不受非本地生比例提升影響。
解除寵物狗入餐廳禁令
為促進寵物經濟和人寵共融社會,今年不少議員建議《施政報告》放寬寵物狗入餐廳禁令,其中新民黨目前法例不容許帶寵物犬隻進入餐飲處所,建議容許餐廳劃分寵物區吸客,提振零售餐飲。A4聯盟早前建議修例推行食肆分級發牌制,允許符合衛生條件的餐廳申請“寵物友善食肆認證”。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凱欣亦有在立法會為狗隻發聲,指現行《食物業規例》歧視狗隻且落後,從食肆改善經營角度出發,希望放寬有關限制。
施政報告計劃放寬《食物業規例》,容許食肆申請牌照,讓狗隻進入餐廳,解除長達30年的寵物狗入餐廳禁令。
放寬投資移民買樓限制
樓市庫存高企,政商界呼籲推出措施提振市場。民建聯、經民聯、新民黨在施政報告建議中提出降低購房門檻,其中經民聯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提議,將5000萬港元住宅物業門檻降至2,000萬乃至取消,並建議提高投資移民計劃中房地產投資上限至1,500萬。
最新的“新資本投資入境計劃”要求申請人投資至少3,000萬港元,其中最多1,000萬元可投放於房地產,但前提是該物業價值必須超過5,000萬元 。有消息指,降低買樓門檻阻力不大,即使門檻降至3000萬,仍屬中高端住宅,不影響一般市民,反而有助於吸引投資和資金有序入市。
推生態旅遊路線促業界研究“跳島遊”
據悉,香港政府將持續大力推動生態旅遊及遊艇產業,並已要求業界研究開發“跳島遊”線路。有消息透露,今年的施政報告將提出發展生態旅遊的具體建議路線。另有業界人士表示,政府推廣生態旅遊固然是好事,但也應同時加強規管,並建議開發範圍不應僅限於南丫島等傳統離島景點。 (完)
【編輯:康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