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香港讯)
香港新聞網10月30電 中國不僅成為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的領先國家之一,并且正邁向全球科學領導地位。近日,一份針對近600萬篇科研論文的研究分析發現,全球科研團隊領導權正從西方國家顯著轉移向中國,這一轉變凸顯了中國在全球科研議程制定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資料圖(圖源:新華社)
該研究顯示,中國科學家在與美國學者的合作研究中,已在近半項目中擔任主導角色。
2023年,中國科研人員在中美聯合研究中擔任主導的比例已達45%,較2010年的30%大幅上升。若這一趨勢持續,中國有望在2027或2028年與美國持平,也就是兩國在聯合科研中分佔相同的領導比例。
這篇研究論文10月28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由中國的武漢大學、美國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
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分析論文作者署名順序與貢獻聲明,判斷項目的主導方。他們指出,這一方法比單純統計論文數量或引用次數,更能反映科研的實際影響力,因為它評估的是“主導權”,而非“產量”。
研究人員說:“這一視角有助於觀察中國科研領導力的崛起,特別是在跨國合作中中國科學家權力地位的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視角為研究中國在國際科學領域日益增強的領導地位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即關注科學家“在跨國合作中權力地位的變化”。結果表明,中國不再只是產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而且還在引領這些科研工作。
當前,美國科研體系正面臨數十年來最為嚴峻的動蕩局面。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聯邦科研機構的大規模削減預算和裁員,引發了美國科研人員的大規模外流,而其他國家則紛紛提供簽證便利和資金支持,吸引這些“流離失所”的科學家。
該研究認為,這場動蕩可能進一步加速科研領導權的轉移。
因此,研究人員模擬了中美在科學領域“脫鈎”的情況。結果發現,無論是合作減半或完全終止,中國在全球科研領域的主導份額都會上升。原因在於,與和美國合作相比,中國科研人員更有可能在與歐洲及其他外國合作夥伴的項目中擔任主導角色。
研究還發現,中國在戰略領域也在不斷縮小差距。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確定的11項關鍵技術領域中,中國研究人員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與美國的主導權持平,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半導體、能源與材料科學。
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時,中國還在積極推動“科學外交”。該研究援引政府的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已投入333億元人民幣用於培養外國學生。這些學生大多來自於“一帶一路”國家。研究也提及,目前,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科研項目中,多數由中國科研人員主導。(完)
【編輯:康土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