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公益

文昌之殇:在历史褶皱中理解白事习俗的厚重回响

(作者:林虎,国际记者协会主席)

当长征火箭在文昌碧海蓝天间壮丽升腾,当海外游子反哺桑梓的赤诚书写着侨乡传奇,这座以紫贝为名的千年古城,却因独特的白事习俗承受着外界的误解。在“文化之乡”的光环下,那些闭门避丧的古老规矩仿佛成了刺眼的污点。然而,历史的伤痕与文明的韧性,恰在这看似矛盾的风俗中交织成文昌最深沉的叙事。

 微信图片_2025-08-14_081116_656.jpg

文昌的辉煌历史,是一部向海而生、向天而望的壮阔史诗。从苏东坡登临点燃的文化火种,到明清文风炽盛、进士辈出的盛况;从扬帆南洋的“文昌帮”传奇,到今日火箭腾空叩问苍穹的壮举——文昌人血脉中奔涌的,始终是突破边界、探索未知的基因。这份文化底蕴,难道不足以消弭对一种习俗的肤浅指责?
微信图片_2025-08-14_081358_336.jpg

那场古代被时光尘封的惨烈瘟疫,正是理解文昌白事习俗的钥匙。当死亡如飓风般横扫村落,十室九空,哀鸿遍野,高达九成以上的死亡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刻入群体记忆的生存浩劫。在无情的瘟疫面前,“闭门避丧”并非冷漠的疏离,而是先民在医疗认知极度匮乏下,所能抓住的唯一救命稻草——一种基于惨痛教训的、朴素的生存自救策略。这种对死亡传染的原始恐惧,是生命在灭顶之灾前最本能的应激反应,它如同伤疤,在代际传递中沉淀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防护机制。

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其功能性的转化。

文昌人并非不懂“死生亦大矣”的儒家礼义。相反,文昌孔庙的巍峨魁星阁、耕读传家的琅琅书声,无不彰显着对生命价值的尊崇。在瘟疫的阴霾散去后,“避丧”的形式得以保留,其内核却悄然蜕变。它不再是纯粹的防疫壁垒,而逐渐演化成一种处理死亡的文化仪式——一种在尊重逝者与关怀生者间寻求微妙平衡的本地智慧。它提醒我们,文化习俗如同古木的年轮,最外层的新绿与最内里的沧桑共生共存,共同支撑起一个族群的精神世界。

文明的高度,在于对多样生存经验的理解与悲悯。

“文明之乡”的标签苛责文昌的习俗,无异于用刻板的标尺丈量历史的沟壑。真正的文明,应当包容不同群体在历史创伤中形成的独特应对方式。文昌人既能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南洋新风、成就侨乡传奇,又能以无与伦比的勇气托举民族飞天的梦想,这份兼容并包的气度本身,就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若因此苛责其保留了一份源自生存苦难的习俗,岂非一种认知的傲慢?

文昌的故事,是古老紫贝在星海间绽放的永恒新章。当火箭的烈焰映照千年椰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一个族群从历史深海中汲取力量,不断向更广阔天地进发的生命史诗。那些在岁月中沉淀的白事习俗,是这壮阔史诗中不可回避的一页——它记录了文昌先民在灭顶之灾前的悲怆挣扎,也见证了其后裔如何在创伤中守护社群、延续文脉。

请理解这份沉重的历史馈赠,不是要为其辩护,而是为了在浩瀚的中华文明星图中,读懂文昌这颗星辰独特的光芒——它源自深重的苦难,却最终融入了仰望星空的壮丽征程。当火箭再次呼啸升空,愿世人的目光能穿透习俗的表象,触摸到那份深植于历史土壤中的坚韧与守望,那正是文昌,也是所有曾历经磨难的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编辑:郑景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29608777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67138298@qq.com

电话:0085296087770
返回顶部